喜看茶山千重浪
——看五峰社会化服务带来的“茶园之变”
眼下正是五峰夏茶第三茬采摘的黄金季节。雨过天晴,走进五峰渔洋关镇青岗岭茶园,茶香四溢,沁人心脾。7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茶工正背着采茶机在茶园来回穿梭,机过茶梢,茶树鲜叶瞬间被齐刷刷地剃断,随后被鼓风机吹入集叶袋中。
这是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9月以来,五峰在全省率先开启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茶园“谁来种、谁来管、谁来采”难题逐渐得到破解。深山茶园重现生机,小茶叶正在变成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八旬茶农的“晚年幸福”
“茶园全部托管出去了,净得1万多元托管费,现在我和老伴只喂养了2头猪、5只羊,日子舒服多了。”7月上旬,记者再次来到五峰仁和坪镇桥梁村采访,80岁的熊文卿老人正坐在家门口乘凉,看到外人便笑眯眯地讲起自己的“晚年幸福”。
今年3月中旬,记者第一次到这里采访时,当时在茶园劳作的熊老满脸愁容。儿孙们都在外地发展,他和老伴在大山里守着12亩茶园,随着年岁增长,手脚不利索了,眼睛也看不清了,茶园的种、管、采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他说最怕“人老了,地也荒了。”
这次再见熊老,他的笑容代替了愁容,头发胡子仿佛也黑了许多。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在茶园里劳作了一辈子,今年4月终于全部托管给村集体领办的服务队,什么也不用干,就净得1万多元。但闲下来后反而不习惯了,于是又认领了茶园除草的轻活儿,一亩可再挣100元。
像熊文卿老人一样把茶园全部托管给服务队的,桥梁村共有59户,共托管茶园735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芳礼说,经过这一季春夏茶采摘,越来越多的茶农认识到把茶园托管出去更划算,不仅能稳得一笔托管费,尚有余力的还能参加服务队,额外再挣一份收入。“现在,又有50多户茶农主动找到了村里,要求托管自家茶园。”
五峰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县75个村产茶,茶园总面积22.1万亩,茶农约5.85万人。但茶园多分布在山区,难以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加上近年来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加剧,茶园“谁来种、谁来管、谁来采”成了困扰当地发展的一大难题。
2023年9月,省委要求宜昌、五峰在全省率先启动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经过深入调研,五峰勇敢闯、大胆试,在重点产茶村全面推行社会化服务。目前,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已覆盖全县75个产茶村、22.1万亩茶园。在今年因雨雪冰冻灾害春茶开园推迟8天的不利条件下,全县服务队全力抢天气、抢时间、抢价格,仍然实现了鲜叶产量同比增长1.6%、产值同比增长1%。
服务队长老向的“甜蜜负担”
记者抵达渔洋关镇时,天气突变,大雨倾盆。走进大房坪社区安帮服务队队长向安直的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安排长阳大堰乡茶管家服务队“一家亲”安帮分队的60名熟练机采工,下周统一到渔洋关镇进行夏茶第三茬集中机采。
近期,五峰的第三茬夏茶正大量上市,需要大批机采工,而长阳大堰乡的夏茶比五峰渔洋关镇要晚一周左右,正好通过服务队统筹调配,错时用工,解决了采茶工不足的问题。
向安直带领的安帮服务队是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队的“龙头”,目前服务队已发展到300余人,今年采茶3个多月,已实现劳务收入280多万元。他扳着指头算了算,笑着告诉记者:“机采工收入最高的有2万多元,手采工忙了20多天,收入高的有5000多元呢!”
正聊着,老向接到电话,夷陵区有60多人将来五峰观摩交流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上级让他介绍做法和经验。老向半开玩笑地说:“才开始的时候,每天想着怎么干好,焦虑;现在越干越顺溜了,又要想怎么讲好,兴奋!”
自从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红红火火干起来后,前来参观学习的队伍络绎不绝,老向成了当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的“红人”,讲解便成了他的“甜蜜负担”。
越干越带劲的老向还透露,前不久已经与秭归水田坝的一家劳务公司签订协议,待9月茶叶采摘结束后,就跨县到秭归采摘脐橙,可一直干到明年春茶开园。这样一来,服务队就常年有活干、有钱挣,队伍就稳定下来了。
除了向安直这样能人领办的服务队,五峰还有茶企领办和村集体领办的服务组织。目前,全县已培育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9家、队员 3171名,配备茶机具1300台套。其中茶企领办18支,能人领办28支、村集体领办的23支。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五峰茶乡齐头并进,各显身手。
“我们公司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后,全力服务周边茶农,而且对达标鲜叶按总金额的5%在年底向茶农返利,助力茶叶品质提升。”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毅介绍,社会化服务有力保障了茶叶品质。截至5月初,公司销售收入已达6841万元,同比上升35%。
伍书记的腰杆更直了
“如今走在山路上,老远就有村民笑着打招呼。”来到距五峰新县城近2小时车程的五峰镇楠木河村,党支部书记伍学林笑着告诉我们,今年的春夏茶采摘,有近200户茶农通过服务队解决了采茶难题。
来到一组茶农覃恒家中,他正在地里忙活。看到我们,高兴地说:“今年有了村里的服务队帮忙,茶园收益翻了一番。”
覃恒今年62岁,爱人、子女都在外地,此前家中的30亩茶园全靠他一人打理,超三分之二的面积处于荒废状态。“以前靠我个人和请的几个零工,一年最多也只能抢十亩,虽然海拔低、价格高,但大部分茶园赶不上‘黄金采摘期’。”覃恒说。
今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服务队合作,前期按照茶园管理150元/亩的价格达成协议,完成鲜叶销售后,以人工采摘五五分成、机械采摘100元/亩与服务队结算。覃恒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共完成茶叶采摘18亩,毛收入15万多元,减掉各项成本,自己净赚7万多元。明年他想进一步与服务队合作,把荒废的茶园“捡”起来。
楠木河村推进社会化服务试点以来,村集体领办的强民服务队已发展到131人,累计服务茶园3128亩,其中古茶园1200亩。目前,服务队总务工收入76万元,人均5800元,最高的每天收入达500元。宜昌市乡村振兴驻楠木河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涂新洪竖着大拇指说:“村里有了服务队,茶园的困难解决了,茶农的腰包鼓起来了,伍书记的腰杆也更直了!”
自开展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以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县级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方案“20条”,构建起“茶企、服务队、村集体和茶农”四方利益联结机制,并配套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如今,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已经在五峰茶乡全面开花,正逐渐把小小茶叶打造成茶乡人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采访期间,我们的无人机飞翔在五峰的重峦叠嶂间,只见大片茶园一垄垄整齐地游走山间,犹如林海中的千重碧浪。而穿梭在茶垄间劳作的采茶工,像浪涛上的朵朵浪花,灵动而灿烂。
三峡日报记者 黄春梅 宋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