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民“各干各”,升子坪腾起探路火苗

发布时间:2018-12-24

  

  《湖北日报》12月24日第13版

  

  向光早和他家门口的田园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档案馆县委档案卷内文件第1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小萍 通讯员谢群山、肖海波

  馆内,一份珍贵的档案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末,原宜昌地区五峰县升子坪公社(原共计7个自然村中的3个现属升子坪村)的农村改革大胆探索。

  回望这段历史,印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顺民意得民心的。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依靠人民。

  偷偷摸摸试行“各干各”

  据档案记载,早在1978年4月,升子坪公社立新大队就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的改革方法,随后在全公社逐渐推广开来。

  77岁的向光早,是升子坪村2组原立新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回忆,当年的改革,是他和大队支部副书记罗士培、会计陈金百一起,偷偷在村里领导部分人搞的。原因是大集体生产有诸多弊端,主要是生产队员普遍积极性不高,偷懒耍滑的多,吃亏的总是老实人。

  他老伴向光秀印象最深的是,为不张扬改革的事,丈夫冬天里深夜外出联络相关事宜后回家,因没钱买电筒,照明用的是火把。有一次,火把半途被寒风吹灭,还吹走了他厚厚的棉帽,一路上跌跌撞撞。

  悄悄搞改革,“面子上”所订“规矩”却很硬。向家邻居胡士梅家有“伢子”七八个,为养活一大家子,胡士梅不得不常在向家门口的集体油菜田里扯猪草。但这在当时队里绝不允许,一旦被发现就要给“好看”!于是,向光秀和胡士梅约好,一旦“向书记”不在家或在家睡着,她就给胡士梅“望风”,见“向书记”回来或醒了,就以咳嗽声为号提醒。直到现在,胡士梅还很感谢她。

  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立新大队153户560人,口粮根本不够吃。向光早所在的第6生产队,罗士培、陈金百分别所在的第1、第5生产队,在他们及各队长的带领下,先在改革积极分子家试了一段时间的“各干各”。一比较,发现好处多,于是在“胆子大”的生产队中推广。

  这些做法“在外面瞒得很紧”,但瞒不住在此蹲点的升子坪公社负责人周绪早。他为此忧心忡忡,“这样搞,行还是不行”?直到后来在党报上见到一则“火柴盒”简讯,肯定外省某地类似改革,才放心在全大队推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

  升子坪公社平均海拔700米,半高山地区,历年生产在全县居中等水平。1979年,因推行四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一跃而为全县16个公社的第三位。1978年,全社粮食产量达456万公斤,比上年增产40.7%,结束了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1979年,继续增产9%。其中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的队,增产幅度最大。

  一波三折,思想斗争激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征程。

  据档案记载,1979年初,五峰县升子坪公社红五月大队在住队干部、升子坪公社党委书记孔繁靖的引导下,根据山区实际,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超产受奖、欠产受惩”的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评政治工分、记大寨工分”的做法。随后,升子坪公社由点到面推广,按照土地远近及肥沃程度进行登记划分,实行联产计酬。

  根据统计,升子坪公社有36个队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占31%;60个队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占51.7%;2个队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占1.7%;18个队实行定额管理、季节包工和小段包工,占15.5%。

  然而,改革曾引起一场激烈争论。1979年春节前,在五峰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上,按照升子坪公社12个生产指标检查,在全县排第三位,应被评为红旗单位。然而,有人说“升子坪包产到户,方向道路有问题”;县委原定发给升子坪公社3面红旗,结果只发了两面。一些干部还写信向上级告状。

  在升子坪内部,思想波动也很大。公社党委不敢大胆领导,等待上级作结论,受处理。直到上级传达下来“关于当前各种责任制要稳定下来”的指示精神,精神压力才减缓。但在基层,仍存在“干部怕纠、群众怕收”的顾虑,有人说:“搞这个办法好比七姐下凡与董永配婚一样,两厢情愿,世间美满,就是上方不许,好景不长。”

  1980年7月5日至20日,宜昌地委、五峰县委调查组到升子坪公社,就农村劳动管理和各种责任制形式进行调查,半个月调查了8个大队、20多个生产队。在调查座谈中,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包产到劳、联产计酬是比较科学、比较先进的一种责任制。

  种粮大户获奖励30部收音机

  原五峰县升子坪公社红五月大队长张传金,比向光早小1岁。他介绍,当年改革前,人们生产积极性不高,“上工像拉纤,放工像射箭”。“久书记”(群众对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士久的别称)说:“即使坐牢,也要搞(改革)”。改革初步成功,村里专购30部收音机,奖给当年亩产粮食上千斤的大户,其中一半奖品被此前最穷的“杨家垴茶厂”那个生产队领走。

  升子坪公社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逐步认识、总结推广的过程。1978年,恢复小段包工、定额记分,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79年,在恢复定额记分的基础上,推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广包产到劳、联产计酬的责任制。

  虽然五峰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数不多,但这种敢于冲破思想禁锢,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创举,其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

  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升子坪村正阔步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路上。

  (图片:视界网谢群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