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长乐遗风 巴土古韵

发布时间:2019-01-10

  

  2019年1月10日《三峡日报》第10版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遗保护成效巡礼

  

  五峰南曲赴河南淮阳参加中原古韵八省非遗项目展演

  

  土家族打溜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简伯元训练少儿溜子艺班

  

  湾潭薅草锣鼓活跃在薅草田间

  

  2015年5月,白溢坪村民为中南民族大学采风师生表演土家族撒叶儿嗬

  

  傅家堰乡农家堂屋里上演喜庆吉祥的土家花鼓子

  

  星岩坪山歌师徒对唱

  

  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儿嗬邀请赛

  

  五峰板凳龙第三次舞进央视

  

  2014年春,县保护中心慰问84岁老艺人赵伯仁

  

  静美五峰,人文茶乡,万里茶道,宜红飘香。2015年,五峰启动非遗保护工作,2018年,五峰文化馆同时挂牌五峰非遗保护中心。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机构保证、经费保证、人员保证,非遗工作者长期扎进田野,根植民间,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保护双双走在全市前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整体谋划,有序推进,非遗项目保护积极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一个美丽缩影。

  作为全国4个土家族自治县之一,五峰非遗资源稠密而富集。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工作,挂牌成立五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非遗中心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文体新广局局长兼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组建专班常年开展项目发掘、整理、申报、推介、展示与传承……极大地保证了非遗保护行动的宽度、深度、力度与可持续度。

  建立起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

  从项目保护到传承人保护,从县级、市级、省级到国家级,被称为非遗保护的四级名录体系。五峰现有南曲、薅草锣鼓、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撒叶儿嗬4项国家级项目,土家族告祖礼仪、土家花鼓子、采花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五峰民间吹打乐、星岩坪山歌、长乐坪民间故事等10项省级项目;刘德培民间故事、宜红茶制作技艺、土家精细竹编技艺等13项市级项目。全县授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45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共计76人健在,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5人健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简伯元和毛方明)健在。

  探索重点项目传承保护工作模式

  针对南曲之类高雅艺种,选择与之匹配的社区传承模式。南曲被誉为“一朵郁香的山花”,字少腔多,一唱三叠,精致优雅,是汉人宫廷雅士与土家族民间艺人历经数百年合璧的典范之作。中心以城镇社区中老年人群为骨干力量,传承小规模、小班化、小建制,使得南曲在五峰真正避免了艺人枯竭、传承者消亡的危险,又开始呈现枯木逢春态势,南曲保护行动获得全省首届“十佳保护行动”之一。针对大集体劳作背景消失的薅草锣鼓,采用“返还民间”基地传承模式。中心选择具有“万亩平原”美誉的湾潭镇和有着“寨上江南”之称的白溢坪村,启动薅草锣鼓重点基地传承活动。这些村落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大集体薅草曾经如火如荼,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也依然因其居民住地平坦,人户相对密集,还能够“打转工”展开动辄数十人的薅草协作。专业文化工作者把过去搜集整理的薅草锣鼓山歌及锣鼓经从艺术档案专柜中翻检出来,以培训方式返还给民间艺班,恢复其田野传承状态。着力探索与土家族打溜子相适应的校园传承模式。中心扶持仁和坪文化站与仁和坪镇中小学、升子坪小学联合培训青少年打溜子传承人。每周星期二下午,聘请国家级传承人简伯元,省级传承人王德才、王德方,县级传承人郝仲斌、李剪东等到校传授打溜子技艺。四年来共培训100多场次,800多人次受训。在土家族撒叶儿嗬项目传承中探索重点村落传承模式。以存续状态良好的重点村落为参赛单元,举办首届撒叶儿嗬鼓师定、晋级大赛。

  针对项目传承人的关怀行动落地生根

  多年以来,五峰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项目传承补助经费足额发放到位。2015年,通过市政协向市人民政府建议和督办,为五峰、长阳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近百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年度传承津贴每人2千元。由于县级财政处于极为困难状态,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尚没能落实待遇。中心每年坚持在遗产日期间表彰一批县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发给一次性传承津贴,激励处于传承人生态链最末端的民间艺人积极传艺授徒,形成封闭运行的传承人激励机制。每年都开展慰问活动,对高龄、骨干、贫困、灾病传承人给予关怀。“人在艺在,人走艺亡”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五峰著名柳子戏传承人柳庆训老人从柴埠溪大峡谷演出后回归老家湾潭,途中被疯狗咬伤,不幸暴病身亡,带走五峰柳子戏最后一位活态传承人。打溜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德才妻子患有癫痫病,一发病就晕倒在地,口吐白沫,中心为他妻子寻访著名中医治疗,大大延长了其发病间歇时间,牵线联系与浙江桐庐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家结对帮扶。中心对南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给予多种扶贫帮扶,调动其传承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传承基地建设多点开花

  自2015年起,五峰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选择仁和坪镇启动打溜子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撒叶儿嗬易地传承培训活动;在五峰镇传承基地,挂牌开展社区南曲、谢家坪花鼓子、白溢坪撒叶儿嗬、刘凤英土家女儿鞋四个项目的非遗基地传承活动;在湾潭镇文化站开展西兰卡普恢复性传承活动、地花鼓和薅草锣鼓传承活动。基地传承做到“五有”:有阵地、有传承人、有受众对象、有考核机制,有奖励办法。兴建全县30多个传承基地,挂牌9个传习所。五峰镇非遗传承基地被评为全省民委系统优秀传承基地;仁和坪镇传承基地被评为市级示范传承基地。

  非遗进校园活动生机蓬勃

  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支持下,中心与县教育局携手,在全县16所中小学铺开“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系列活动。为全县中小学配备非遗项目传承教学器材价值10多万元;先后编辑三本以非遗为主的校本教材免费发放:《青少年南曲配乐弹唱》《容美遗风》和《捡拾民间珠贝》;2016年4月份,在全县教师集中培训武装骨干基础上,选派三十多名优秀项目传承人分赴16所大型中小学开展项目传承点对点教学活动,历时半年之久,取得重大传承实绩,渔洋关镇小学、幸福小学、五峰实验小学、仁和坪镇小学、五峰实验初级中学、渔洋关镇初中、五峰民族高中等非遗校园传承有声有色。至此,中小学将非遗项目列入校园文化艺术节必备展演内容,成为常态。

  非遗项目对外交流成绩斐然

  中心组织南曲小分队赴河南淮阳参加“中原古韵八省非遗展演交流”,组织打溜子赴首都北京民族剧院演出,组织打溜子赴湖南永顺参加武陵山土家族打溜子邀请赛捧回金奖,广场舞《五峰板凳龙》赴青岛夺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赴湖北英山参加全国农民春节大联欢;2017年五峰板凳龙登上中央电视台“群英汇”栏目;土家打溜子参加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五峰南曲《关公辞曹》赴天津参加全国曲艺周展演;新编南曲《老罗还乡》获得宜昌市艺术节群星奖;渔洋关镇小学九子鞭应邀赴香港参加二十年回归文化交流活动,应邀参加中央文明办在河南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文艺调演……近十年来,中心接待大学来访学者800余人次。中心牵头举办刘德培诞辰百年故事大赛、打溜子大赛、撒叶儿嗬鼓师定晋级大赛、清江流域撒叶儿嗬邀请赛、全县民间文艺调演,非遗项目传承与展示全方位参与土家女儿会、新茶开园节、中国茶旅大会、世界茶企经贸洽谈会、湖北作家高级研修班,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年会、全国中蜂高端论坛等重大经济文化活动,民族民间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辐射力。每年都举办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公益宣传展演展示活动,让非遗保护的意识和行动深入人心。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序推进

  2014年底,五峰与长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道被纳入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五峰开启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全域性保护模式的实践性探索。启动县域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编制,着手筹建非遗传承展示专题馆,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全面跟进,沉下基层一线。五峰沿着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线路,围绕精制茶厂、汉阳桥、镇江宫宜红茶水运码头、楠木桥古茶园、茶园村古茶园等,开展非遗项目移植性传承培训活动,做好非遗项目倍增工程,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文化底蕴。五峰率先举办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儿嗬邀请赛,开启武陵山(鄂西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跨区域协作保护模式。支持村寨、社区非遗形成特色文化圈,正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产生累积效应。

  技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五峰现有一个省级技艺类非遗名录:采花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两个技艺类市级非遗名录:宜红茶制作技艺和五峰精细竹编技艺。五峰民间拥有西兰卡普编织、刘凤英土家女儿鞋、赵明福木工技艺、胡中礼竹篾技艺、杨氏中医接骨、五峰民间推拿、民间烫伤治疗、土家过桥腊肉、土家桃花酱、土家扯面、土家斋菜粑粑、土家魔芋豆腐、土家香菜丸子、土家甜酒、十碗八扣和包括九佬十八匠在内的一大批民间工艺。对技艺类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促使其面向广阔市场,转化为旅游产品和适销对路商品。五峰文体新广局正在启动开展包括对九佬十八匠在内的民间工艺、民间美食等项目及传承人的地毯式普查,已经筹措落实普查专项经费20万元,拟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基础上,出版成果汇编,精挑细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艺类项目,面向全市、全省、全国,设立招商投资平台,与具有开发意向的企业家、实业家、投资人联姻,致力于为旅游打造和孵化一系列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让文化遗产全面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还是让技艺类非遗项目走上产业化道路,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于现实生活,着力发掘散落在民间的技艺类珍珠,让非遗项目“活起来”,让传承人“富起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成为今天五峰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新课题、新担当、新征程!

  记者 皮亚捷 通讯员 覃远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