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土汉文化交相辉映 民俗文艺生机勃勃

发布时间:2019-01-31

  

  2019年1月31日《三峡商报》第6版

  

  湾潭镇民俗文化

  

  薅草锣鼓

  

  湾潭古茶道  陆业鑫 摄

  记者王凌云 通讯员杨昀 张颖

  1月26日,湾潭镇举办了大型迎春文艺汇演,传统戏和现代舞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花鼓、阴花鼓、围鼓三鼓齐鸣,板凳龙、九子鞭,虎虎生威,展现了湾潭镇文化的魅力。据介绍,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位于鄂西南腹地,325省道横贯全境,跨湘鄂两省边界,邻鹤峰、石门两县,是宜昌市的“西南大门”,这里土汉文化交相辉映,民俗文艺生机勃勃。近日,记者近距离感受了这里文化的魅力。

  薅草锣鼓 锣鼓喧天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在湾潭镇,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薅草锣鼓锣鼓喧天的美誉。带着这个好奇,记者走访了湾潭镇红烈村付吉佳,他今年66岁,身板依然硬朗,精神矍铄,他是薅草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

  他告诉记者,他8岁就开始学习薅草锣鼓,2006年成为薅草锣鼓市级“非遗”传承人,2008年成为薅草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至今。

  他介绍说,薅草锣鼓由锣、钹、马锣、鼓及唢呐组成。在湾潭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湾潭镇红烈村艺人付吉佳口述,付家已有四代人从艺,其父付仁山生于1929年,擅长薅草锣鼓。

  记者了解到,薅草锣鼓是五峰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辉煌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薅草锣鼓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建国初期互助组到公社化后的生产队集体劳动,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同时在田间劳作,为了提高集体劳动的效率,缓解田间劳动的疲惫,当时的公社把锣鼓歌引入田间地头,为薅草锣鼓提供了生长土壤。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加上每家每户都是单独劳作,薅草锣鼓便面临危机。

  为了保存这个民俗文化,湾潭镇政府不遗余力,目前,在全镇境内有省级“非遗”传承人付吉佳,市级“非遗”传承人罗义新等六名传承人和100多名民间艺人,常年开展传承活动,并建立了传承基地,教学基地设在红烈村。

  付吉佳介绍说,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他也经常在传承基地传帮带。

  地花鼓阴 花鼓围鼓 土家“花鼓子”有文有武

  除了薅草锣鼓闻名遐迩,湾潭镇的地花鼓、阴花鼓、围鼓三鼓齐鸣。地花鼓俗称花鼓子,在五峰土家族,每逢红白喜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跳“花鼓子”。

  湾潭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天告诉记者,土家“花鼓子”有“文”和“武”之分,并于201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非遗传承人宋家春介绍:“花鼓子”演唱分清唱和伴奏两种,伴奏的乐器一般有二胡、竹笛、锣鼓等。五峰土家花鼓子的舞蹈动作讲究“顺、曲、躬”。顺,说的是右手与右脚同进同退,左手与左脚同进同退,即“手脚同边”。曲,是指舞者臂腿弯曲,保持一定的弧形,含胸,体态下沉。躬,则是舞蹈中的臂、腿、胯、肩各个部位乃至全身都处在或弱或强的“躬”动状态中。身体在大多情况下,臀部翘出,呈“S”形。

  而湾潭流传的是“武花鼓子”,“武花鼓子”是湾潭镇的“特产”,这在五峰乃至全国唯湾潭独有。“武花鼓子”表演手法一般手持纸折扇,男扮女装,诙谐幽默,演唱内容大多以爱情和叙事为主,也包括状物和家事、农事等,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男子唱花鼓子歌时憋女腔,由此具有喜剧效果。舞蹈的动作特点为“拙”,身段为“S”形;组合上可以男女混合,双人、多人一起跳;均以“升子底”,两步半为基本步伐,对跳时人少时有“转圈”,人多时有“穿花”。

  他边介绍边给记者做了一个表演,身手不凡。张天告诉记者,“花鼓子”在湾潭有很大的人气,几乎人人会一段花鼓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有表演。湾潭镇为了发扬光大五峰“花鼓子”,不仅扶持文化传承人,还建立了文化传承基地,从娃娃抓起。

  九子鞭老少皆宜 舞出湾潭人精气神

  走在湾潭镇的大街上,在广场上,总有三五成群的人手里握着花棍,在一起载歌载舞,非常优美。

  湾潭镇居委会陈恩桃是一位九子鞭达人,也是镇上九子鞭负责人,曾多次参加县镇级比赛,荣获奖项。

  她介绍说,九子鞭用较硬的木料制成,全长0.76米,直径0.03米。鞭两端挖孔,每孔钉3口钉子,每口钉子装3枚铜钱(都孔9枚),鞭漆红色,系彩绸,两端系彩条。

  张天告诉记者,九子鞭又叫打花棍、金钱棍。舞者手持花棍载歌载舞,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击肩、背、足、四肢,打出有节奏的声音。九子鞭有24式:头4式、足4式、身8式、二人对8式。花棍过头顶击打后肩叫“雪花盖顶”;横胸前击打左右肩叫“花子打街”;击打左右腰部叫“黄龙缠腰”;击打左右小腿叫“枯树盘根”;左右脚踢毽式触花棍叫“花子踢球”;二人对舞棍式叫“连八棍”等。其音乐采用地方小调,节奏鲜明、平稳、轻快。五更比古是九子鞭中较完整的一个舞蹈曲目。

  记者了解到,湾潭镇非常重视非遗文化传承,目前共有省、市、县三级以薅草锣鼓、打溜子、山歌、地花鼓、民间故事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余人,他们活跃在各个村落,带头传承文化遗产。如今,传承人不断创新传统宣讲方式,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成立“薅草锣鼓宣讲队”,自编自演一段薅草锣鼓,唱词包括歌颂党的十九大、脱贫奔小康等内容,农忙季节已在湾潭本地通过薅草锣鼓的形式宣讲,让群众在劳作之余了解国家大事,促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

  记者在湾潭镇踏访,可以感受到本地民间盛传地花鼓、阴花鼓、围鼓、板凳龙、柳子戏、满堂音、傩戏等富有土家特色的文化,湾潭奇石美名远播、可谓一绝,土汉文物留存数处,革命遗址依稀可见,土家吊脚楼俯拾即是。

  除了民俗文化,湾潭镇乡村图书馆,广场舞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