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昔日贫困村 今日“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1-03-10

2021年3月9日《三峡日报》第2版

火田坑村,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西北部,平均海拔1100米,有“渔洋关屋脊”之称,山大人稀,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

近几年,火田坑“火”了:初春2月,漫山遍野的白玉兰如银浪似雪海,开进村里的小车接连不断,来自武汉、宜昌等地游客一拨接一拨前来赏花观景。

火田坑之所以能“火”,与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分不开。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景色旖旎,农家乐、蔬菜园、百果园等点缀山谷间,昔日“高山贫困村”蝶变成了“桃花源”。

产业立起来 村民荷包鼓起来

初春的火田坑村格外冷,而村蔬菜专业大户刘中华却忙得热火朝天,他正坐在轮椅上指导大家进行蔬菜育苗。刘中华说:“今年蔬菜应当是个丰收年,曾经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我却能把山里的蔬菜卖到大都市。”

火田坑村全村面积32.2平方公里,村民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2015年前,村民年均收入仅4000多元。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幸必武说,为找到脱贫致富“金钥匙”,火田坑村因地制宜,引导、组织农民发展以辣椒、四季豆为主的高山无公害蔬菜,同步发展中药材、高山养殖等特色产业。

5年来,市住建局同市委政研室、宜昌公交集团、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机关组成的市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扎根“屋脊”,通过扶持村内华鑫、福鑫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市住建局投资22万元建合作社配套用房和奖励蔬菜种植户;宜昌公交集团投资135万元援建蔬菜保鲜冷库。此外,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委召开蔬菜产业推进暨技术培训会,推动合作社与200多户农户签订帮扶协议。

截至2020年,火田坑村种植高山蔬菜面积1050亩,发展中药材及花卉苗木3800亩,其中,高山蔬菜产业市场拓展到上海、深圳、南宁、重庆等地,涌现了一批蔬菜收入万元以上的脱贫户。

道路建起来 村容村貌美起来

从早年交通闭塞、缺水少电、无人问津的小乡村,到如今每年吸引上万游客,成为人们身心向往的“桃花源”,这背后的秘诀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

2016年以来,火田坑村聚焦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推进9个村民小组10多条道路硬化和村主干道公路建设,完成道路硬化47.8公里。

市住建局派驻火田坑村第一书记尤建平告诉记者,由于地势较高基本靠天吃水,遇到干旱少雨季节,饮水难便开始困扰村民们。为此,投资410多万元,完成从长阳雪山河村黄草坪处的引水工程,有效解决全村饮水难。实施农网改造升级,新增台区20多个,有效提高用电质量;各组居民集中点实现光纤信号全覆盖。村广场和健身器材的建成落地,使昔日土坡成为了人气旺地。

依托地处柴埠溪北岸、风光绮丽、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在驻村单位支持下,修建旅游步道10公里、观景台5个,建成农家乐10家、停车场1个、景区公厕1个。成功举办“醉美火田坑”旅游文化节,火田坑村进而跻身“宜昌乡村旅游30强”行列。

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共计254户,“厕所革命”112户。在市住建局帮扶下,生活垃圾安排专人负责清运。评选“最佳清洁户”,从改变村民卫生习惯、居住环境入手,改善村庄面貌,建设美丽村庄。

信心强起来 扶智就业圆梦想

“没学历、没技术,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村民王义磊说,“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现在我成为一名公交司机,每月不仅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还有五险一金的保障。”

王义磊的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仅靠母亲一人打工维持生活。2017年,他成为了火田坑村首批就业扶贫的受益者。

就业是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也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近年来,火田坑村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渠道就业,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宜昌公交集团建立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招收1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集中培训公交驾驶技术,经考试后成功就业上岗。市住建局向村民推介建筑模工、瓦工、保安员、保洁员等岗位,只要村民有务工需求,即可联络企业接收、培训和上岗。

在村内开展移风易俗、善行义举榜、村民运动会,表彰“创业奋斗星”“勤劳致富星”“文明卫生星”“孝老爱亲星”,提高村民的精气神……

围绕“种养专业村、生态旅游村、富裕文明村”发展思路,火田坑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高歌前行。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袁满 通讯员 叶声 季卫民

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