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五峰深山“扶贫车间”转型记

发布时间:2021-08-11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0日电(周胜兰) 如果在湖北五峰采花乡集镇,随便问一个本地人,去哪里能买一件物优价廉还合身的衣服?大概率会得到这样的回复:“街上扶贫车间的全俊制衣厂。”在这个人口不足三万,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制衣厂,能得到本地人的一致推荐?

大山深处办起“制衣坊”

走进全俊制衣厂,工人们量尺寸、裁剪、缝纫……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负责人王磊热情接待之余,耐心地手把手教着缝纫技巧。

32岁的王磊是采花乡大村村民,早年一直在北京大兴区服装工业园当学徒,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为照顾家庭,2017年,王磊回到家乡,召集父亲、妻子、堂弟,租了一间不足50平米的门面,开了一个家庭式的小制衣坊,接一些零散的缝纫活,虽不算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知足。

2018年,采花乡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集镇先后立起了三大栋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安置房,看到90家易地搬迁贫困户一下子搬到集镇,王磊忍不住问自己:“这么多贫困户搬到镇上就业困难,为什么不带他们一起做服装呢?”

没多久,采花乡将安置点一楼门面对外公开招租,王磊闻讯第一个报了名,经过诚信度调查、经济实力对比、带贫能力测试等一系列考核后,王磊突出重围,顺利拿下安置点一间门面,经一家人商议,这间门店被命名为“全俊制衣”,同时,王磊定下一条“规矩”:前期只招贫困户!消息一经传开,周边贫困户便忙不迭地前来应聘,7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了迅速打开局面,王磊与堂弟王命聪到制衣业发达的江苏省跑了一个星期,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营及营销模式。“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劳动力资源,这是我们从沿海学到的经验之一!”兄弟俩带着学到的“真经”,顺利拉到第一笔“大订单”——20万个婴儿口水巾代加工,平均利润0.1元/个。

“全俊制衣厂起步很小,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采花乡党委书记许仕华表示,它不仅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而且打破了山旮旯传统的产业模式和思维定式,将多余劳动力从茶园田间甚至是牌桌酒桌中拉出来,让很多农民在家门口当上了“上班族”。

服装产品本土受热捧

办厂初期,王磊既是“技术员”“后勤员”,又是“运输员”“业务员”,还是“机修员”,努力带领“全俊制衣”发展突围。

2019年,王磊顺势拿下另外三间门面共计1200平米,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个难题:订单总是以代加工为主,产品也都局限在低端,利润上不去,工人每月工资始终徘徊在2000元左右……

“怎么办?走出去看看!”王磊与堂弟再次“出山”,前往河北。“只有更新制造设备,提升工人技艺,改进工艺水平,才能在服装市场站稳脚跟!”兄弟俩回到采花,立马淘汰了一批陈旧的普通缝纫机,购入70台最新的多功能缝纫机,以“熟练缝纫工”的要求对工人进行全方位“提能训练”,积极开拓成人女装和男装市场,并开创性办起了采花乡第一家私人订制 “工厂店”。

“你好,我们订制200套工作服!”终于,2019年底,王磊接到了第一个团队订单!他知道,产品提质后已逐渐被市场认可。随后,各类团体和私人订单纷至沓来,单件利润由0.1元提升到2至3元,员工月工资也顺利突破5000元。

2020年,受疫情影响,整个服装市场发展严重受阻,但“全俊制衣”的顺利转型,却劈开了本土市场,受到了本地群众的青睐。除了采花乡,周边的傅家堰乡、牛庄乡居民也时常前来购买衣服。“老年人买,青年人也买,还有很多公职人员前来订制职业套装。”王磊介绍,正因为及时转型,“全俊制衣”才得以安稳渡“疫”。

谋划打造品牌走出深山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俊制衣”由一个小小的制衣坊变成了一个基本成熟的乡镇企业。但身在大山,“工厂店”式的自产自销模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显然没有竞争力。如何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保障员工待遇,种种问题仍亟待破解。

2021年初,王磊召开了一次骨干职工会,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唯有不断突破,才能无限发展。会后,王磊决定摒弃一切现有资源及销售链,开始探索创建自主品牌,集中优势力量拓展“精品男装”生产线。“压力很大,成本控制、市场开拓、员工福利等,都需要慎重考虑。”王磊说他准备近期去往浙江省,学习更为科学的服装制造行业发展经验,以期打造自己的精品品牌,让“深山制造”走得更远。

“得益于不断的学习借鉴,‘全俊’已然引领起这个深山小镇的着装潮流。”王磊表示,但这远远不够,如果能顺利创建品牌,真正的获益者,是员工与消费者,公司会让出更多利益空间,提升员工工资,让消费者用同样的价格,享受更为高端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