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跑山书记”带领乡亲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0-06-11

  

左青松工作中 本人供图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长茂司村村民左青松,2014年36岁时,放弃年薪30万元的事业,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修通致富路,落实惠民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发展药材、中蜂等产业,使该村实现了整体顺利脱贫的目标。近日,左青松被评为了宜昌楷模。

  放弃高薪 回乡为大家谋大利

  生在五峰大山,长在五峰大山的左青松,在外闯荡多年,36岁就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百万青年”。

  长茂司村由原长茂司和茶丘两个村合并而成,处于大山深处。茶丘最高的海拔有1900多米,从河谷到山腰,垂直落差800多米。山上没有路,茶丘人上午采茶,中午就得背茶下山,天黑才能回家。

  “看着乡亲们背着背篓,艰难地走在山崖边的身影,心里酸楚得很。”左青松说,他想改变长茂司村深度贫困的现状。

  2014年11月,左青松放下了荆门红红火火的生意,卖掉了刚刚购置的挖掘机,回到村里参加换届选举。

  对于左青松这样的决定,很多朋友不能理解:“你在外一年能挣30万元,回到村里一年只有3万元的工资,值得吗?”他却说:“自己的这些都是小利,我想让村子好起来给大家带来大利。”为此他还卖掉乌鲁木齐和宜昌城区的房子,断掉自己的“后路”,铁了心带领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

  坎坷修路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长茂司村山大地少交通不便,属深度贫困村,要想脱贫,关键就在于建好‘悬崖村’茶丘的通村公路。修路难,但无路更难,没路就没有出路。”左青松说。

  回村的第一件事,左青松就着手修路。修路要占山林和土地,引起了部分村民的反对。

  面对反对声,左青松直面矛盾不退缩,和村里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不修路就没有出路,住在这里的后代就更没出路啊。”在他的劝说下,大伙同意了。

  在市粮食局、残联、保密局等定点帮扶单位帮助下,2016年春,全长2.7公里的岩巷子公路通车。然而,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五峰,致使岩巷子公路损毁严重,只能筹钱重修。2017年7月15日,暴雨再次侵袭了茶丘,长茶公路部分路段又出现了垮塌。

  左青松发动30多名党员带领群众灾后自救,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再支持,“能维修的再维修,不能维修的再改线。”长茶公路在半山腰有一处临崖路,前后不足三百米有7个“回头线”。为打通路基,左青松连人带摩托车摔下了悬崖,幸亏挂住一块突出的岩石才保住命,腿上被戳了个血窟窿,被人抬回家足足躺了三天。

  修了毁,毁了又修。经过左青松4年多的努力,总长约10公里的公路终于通车。路修通后,他又带领长茂司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深度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谋划发展药材、中蜂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的收入渐长。

  如今,长茂司村的产业路、旅游路和山水田林路越织越密,总里程近30公里,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直奔万元,群众接连购买添置小轿车达30多辆。

  心系村民 一心为大家谋福利

  身为“父母官”,左青松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在他办公室抽屉里,有一本特殊的账本,记录着自掏腰包给乡亲们应急解难的账。有借给村民生产发展的资金,有借给乡亲们度过生活难关的应急钱,有借给村里的大学生上学的学费,先后共借出4万多元。

  贫困户刘孝堂住在老山上,不通公路,没经济来源。左青松和驻村工作队利用搬迁政策,将刘孝堂从山坡上搬到了山腰的公路旁,又将他的妻子纳入低保。他想养殖山羊缺钱,左青松二话不说,拿出3000元借给刘孝堂买小羊羔。

  村民张军因外伤导致视力残疾,只能在家养起山羊,正在周转困难的时候,左青松联系帮扶单位市残联,免费为他提供了35只种羊,市残联又为其提供3万元发展资金,当年收入7万多元,成为五峰“脱贫示范户”。

  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村里有序组织开展春耕生产,持续保障茶农增收是左青松面临的新课题。保住茶园,才能保住农户的“钱袋子”。在县、乡党委政府各项举措的有力保障下,左青松多方协调,长茂司村春茶3月5日成功开园。左青松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来到现场帮忙,仅3月5日当天,该村采购点销售春茶鲜叶2000余斤,为近300户村民创收超过16万元。

  为带村民走上“小康路”左青松不怕苦不怕累,没日没夜地穿行在海拔落差近1500米的村子里,他把私家车变成“公务车”。上任五年多时间,他为群众跑的路有近14万公里,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跑山书记”。

  记者罗娜、通讯员易桂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