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 以绿赋能 描绘五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12-07

10月28日,在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李伦华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近年来,我县牢牢坚守“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深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创建成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站在新的起点上,五峰正以绿为底,以绿赋能,描绘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荣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大满贯”

10月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我县捧回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奖牌,是继2019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后,我县荣获的又一国家级生态文明奖项,为我县绿色发展再添生态金字招牌,实现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大满贯”。

在我县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大满贯”的背后,是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的高标准推进。在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定位中,无论是“五县战略”,还是“五大定位”,都将生态放在了首位。

高规格的定位带来的是高标准的保护。2016年,我县将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落实情况列入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议题、县政协年度议政性常委会,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全县目标考核,实行严格的环保问责“一票否决”制;高起点编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利用民族自治县地方立法权,制定颁布《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在历史保护传承和不断强化生态保护措施下,2010年我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8%,森林覆盖率高达82%。先后创建省级生态乡镇6个、市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35个、市级生态村35个。2018年,五峰在全国县市中率先开展生态价值量评估,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定量评估五峰生态价值达5000亿元。

筑牢“绿水青山”生态底色  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市前列

我县生态环境资源优渥,如何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蓝天净土”成为一项新课题。我县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蓝天保卫战中,我县推进县内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陆续搬迁转型,推行“柴改电”“煤改气”、划定“禁燃区”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推进工业废气防控、扬尘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治理,大气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环境准入严格把关,新增污染物排放得到严格控制。在碧水保卫战中,县乡村三级河长制严格落实,县内13条主要河流实现管理全覆盖;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依法关停转产64家畜禽养殖场,湖库网箱养殖实现“清零”;县内主要河流纳入国控考核并实现自动监测。在净土保卫战中,整治矿山无序开采问题,关闭矿山企业100余家,矿山规模压缩60%以上,近10年来县内没有新增一家矿产开发企业,到期矿山均未延期。建成垃圾填埋场、垃圾热解站、餐厨垃圾处理厂、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城乡垃圾收运设施配备全覆盖基本实现。

在筑牢绿色生态底色和环境保卫战的“双管发力”之下,我县的生态环境指标仍在不断优化提升。2016年到2020年,五峰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86.6%提升至96.4%,排名全省第6,全市第1;县内主要河流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并逐年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渔洋河、天池河纳入国控考核断面并实现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

持续探索“两山”转化途径 勇闯少数民族高质量发展新路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其中在协同推进绿色发展章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推介了我县中蜂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减贫模式。

除中蜂产业外,我县近年来还重点探索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林药蜂立体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专业合作社生态产业扶贫模式”“绿色康养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模式”等“两山”转化路径。

下一步,我县将不断巩固拓展这一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系统做好森林保护、培育、利用三篇文章,以“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为目标推进国土绿化,大力推广“林药蜂”“绿色康养”等生态转化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