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5.67万名林长履责担当

发布时间:2024-05-22

全省5.67万名林长履责担当,为荆楚大地——
扩绿 兴绿 护绿

森林是珍贵的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今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

湖北是生态大省、林业大省,是三峡库区所在地、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拥有1.39亿亩林地、2620余万亩湿地,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31%。守护好“绿色家底”,实现绿水青山高颜值、金山银山高价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全省上下以“林长制”为抓手,省、市、县、乡、村五级5.67万名林长履责担当,做足“林长+”创新文章,让每一座山、每一片林都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在2023年度国家林长制督查考核中,湖北省荣获优秀等次,宜昌市、丹江口市获国家激励表彰。

荆楚大地,“林长+”机制活力迸发,扩绿、兴绿、护绿热潮涌动。有数据显示,近年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年均近8000亿元,平均每个湖北人享有1.3万余元。

“石头缝里种树”

3年营造林767.87万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牢记殷殷嘱托,绘就绿美画卷。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去年10月,省委书记王蒙徽、省长王忠林共同签发总林长令。今年3月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林长制和林业重点工作。

春风十里,植树播绿。3月15日,省“四大家”领导来到武汉市花山河河口公园,栽下一片新绿,掀起全省义务植树热潮。

襄阳市开展“双拥林”义务植树,宜昌市建设“青年林”“人才林”“法官林”“减碳林”等纪念林,咸宁市打造“中国桂花城”,荆州市绿化荆江两岸,省直机关、社会团体积极创建“绿色机关”“绿色校园”……6000万湖北儿女让荆楚大地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依托“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平台,我省创新义务植树机制,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基地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公民的知晓率、参与度不断提高,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省总林长率先垂范,部署推进国土绿化,厚植绿色根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针对我省局部还存在荒山、森林质量不高问题,省林业局出台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聚焦重点区域,打响新一轮国土绿化质量提升攻坚战。

“石头缝里种树”,成为我省国土绿化攻坚战的缩影。春夏之交,行走在大冶市殷祖镇畈段村尹家岱后背山,一株株树苗挺立在岩石裸露的陡坡上,震撼人心。原先,这是一片石漠化荒山,由于土壤贫瘠,灌木、杂草丛生,山火频发。2023年,大冶市选用适宜在石灰岩地区生长、耐瘠薄、耐干旱且萌芽更新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采用穴状整地的作业方式,栽植带状混交林,一举啃下荒山绿化“硬骨头”。

以涓滴之力见缝插绿、留白增绿,不断夯实高质量国土绿化之基。“十四五”以来,我省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完成营造林767.8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2.24万亩、封山育林273.14万亩、退化林修复302.49万亩,美丽湖北的图景不断增色增彩。

借“繁花”生财

林业总产值达5431.8亿元

荆楚春夏,繁花似锦,赏花经济成为各地亮丽的风景线。

在荆门,10个赏花节会和12条精品赏花线路精彩纷呈,赏花与民俗非遗、农耕体验深度融合,游客流连忘返。荆门将“一枝花”产业纳入林长制重点内容,每季度调度,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2023年,全市“一枝花”种植面积达63万亩,从业者达12万人,实现花卉苗木产值130.4亿元。

荆门“一枝花”产业,是我省“兴绿”的一个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推动绿色发展,焕活金山银山。

近年来,我省以林长制为抓手,统筹保护与发展,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做大做强林业经济。

为加快林旅融合发展,我省成立森林康养促进会,带动森林康养产业规范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17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三。森林旅游康养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增势正劲的朝阳产业。

各级林长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两山”路径日益清晰,各地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苗木花卉等业态蓬勃发展,形成随州油茶、咸宁竹业、罗田板栗、沙洋花卉等一批特色林产品。全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逾1.3万个,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9家,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79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林产品57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林业企业48家,获得湖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林产品206个。2023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431.8亿元,同比增长8.9%。

严查毁林毁草毁湿

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4月2日,省林业局在麻城举行全省增发国债森林防火项目开工仪式,拉开我省森林防火补短板序幕。

2023年,中央部署增发森林防火专项国债。我省成功获批项目27个,争取国债资金27.66亿元,资金总额居全国第四、非重点国有林区省份第一。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建设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是提高森林阻火、隔火、断火、灭火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降低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概率的有效抓手,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守底线的工程。

我省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十大行动”,牵头建立“六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巡护队伍建设,多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在森林重点防火期,秭归县两河口镇镇级林长梅全喜组织专班,重点检查村级林长防火宣传是否全覆盖,护林员巡山是否真落实,特殊弱势群体监管是否真到位,野外有火是否真报备,全镇通报检查情况,该镇连续22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全省各地采取发布林长令、巡林调研、通报约谈等多种形式,制订林长制督查考核机制,保护林草资源。2023年,省、市、县三级林长巡林1.02万余人次,解决林业重、难点问题1384个,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林长+”机制形成护绿大合唱。咸宁市咸安区检察院开展古桂花树巡查,通过召开专项听证会、立案调查等途径,依法解决古桂花树养护责任人不明确、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近年来,我省开展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系列行动,挂牌督办案件9起,通报典型案例5起,形成有力震慑,全省涉林违法案件持续减少。

林长制插上“智慧之翼”。丹江口市自筹1300多万元推进林长制数字治理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发“智慧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设置178路视频网络,实现对全市80%以上的森林资源实时监控。科技大脑让森林病虫防范更加精准,全省拔除松材线虫病疫区8个,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通过国家中期评估。

保护好湖北“绿色名片”。麋鹿迁地保护,江豚放归长江,我省持续推动珍稀旗舰物种有序恢复。2022年11月,全球湿地大会在湖北召开,荆楚大地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让世界惊叹。

不毁一片林草,不减一块湿地。全省5.67万名林长责任上肩,履行护绿职责,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我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