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带病出生”率 39万家工贸企业启动安全“三同时”

发布时间:2023-03-31

湖北日报讯   近日,省应急管理厅出台规定,全省工贸企业实施安全设施“三同时”,从源头上提升本质安全。

“三同时”,是指安全设施与主体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这是我省依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针对当前我省工贸行业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短板,出台的一项重大政策。

截至2022年,全省工贸行业登记注册企业共计39万余家,其中工业生产企业8万多家。八成以上为中小微企业,安全投入不足。抽查发现,有的企业安全设施配置欠缺、安全间距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建成之初便处于“带病生产”状态;有的整改耗资巨大;有的受制于土地厂房已无法整改。

省应急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分类施策强化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依法实施安全设施“三同时”,开好企业第一张安全“出生证”;已建成金属冶炼项目,进行安全生产条件和设施现状评价,并实施安全设施设计诊断,依据问题进行整改,对非金属冶炼项目,将指导企业进行安全设施设计诊断,严守安全红线。

相关报道>>

4000多家金属熔炼企业面临“补票”

安全“三同时”难在何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李伟 童静

我省推出工贸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新规,在源头上把好安全关,服务企业长远发展。那么,已经投产的建设项目怎么办?既要扎稳安全底线,又要稳企扶企,还要推进改革,这是一道综合考题。

历史欠账不少

不容回避,工贸行业实施安全“三同时”,改革任务艰巨。

我省工贸行业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共39万余家,摊开“家底”,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均未纳入建设项目前置管理,给“三同时”留下的历史欠账太多。

在2019年—2021年,工贸行业共发生170次安全生产事故,伤亡175人,其中机械伤害是第一大“杀手”,大量涉事企业在设施设备、操作空间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硬伤”。

“如果严格履行安全‘三同时’,这样的悲剧可以大幅减少。”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工贸行业实际状况,同时考量稳企扶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省并未一刀切,而是依据生产风险类型实施不同细化措施,分步推进,并鼓励地方针对安全改造项目出台配套细化政策进行奖补。

当前,我省重点针对金属冶炼危险工艺进行回溯“体检”,即企业需要由第三方组织统一标准的安全设施诊断,若发现隐患问题,必须一一整改到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省经信委了解到,含有金属冶炼生产环节的冶金企业、机械和有色企业共计4000多家。

对于非金属冶炼的工贸企业,则在应急管理部门指导下,进行安全设施诊断和整改。

整改+技改,改出生产力

安全关键在投入,对企业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全省,鄂州率先启动冶炼企业“三同时”诊断,总共37家企业,33家已经完成整改。

3月14日,记者来到鄂州火炬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船用机械的钢铁再制造公司。“我们是1986年创办的,过去没有履行安全‘三同时’,但在鄂州是第一家对安全设施进行诊断的冶炼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谢三明拿出安全设施诊断报告和验收报告。

这份长达120多页的报告,在详细评估生产设备、工艺、安全组织管理后,列明2项重大安全隐患:电弧炉锈蚀严重,关键吊运设备非铸造吊。

更换改造电弧炉和吊机,公司投入3万元,鄂州市补贴4万元,公司还投资40万元实施车间技术改造。“3月份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有了安全底板,我们放心满负荷生产。”谢三明说。

与火炬公司一样,鄂州冶炼企业进行安全设施诊断整改,少则花费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当地把安全整改与企业技改结合起来,通过有效奖补起到积极示范效应。夯实安全,还做大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双提升,避免“一次事故,发展归零”。

亟待破除监管信息孤岛

企业建设项目涉及多部门监管,各部门能否有效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是推行安全设施“三同时”的难题。尤其在工贸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孤岛问题十分突出。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主管安全的应急部门,并不掌握工贸企业在建项目、投资项目的信息,对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也没有前置审批,造成未经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的建设项目仍在源源不断产生。

记者从浙江省、山东省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到,两省均出台相关法规,在项目建设的前置审批中明确,金属冶炼建设项目、粉尘涉爆项目等,未经安全设施设计审查通过,不得开工。

有关人士呼吁,我省亟待破除监管信息孤岛,用大数据画像,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流,包括项目建设信息、安全设施运行数据、电力部门供电负荷、人社部门技能鉴定、特种设备备案信息等,全面提升智慧安全把关。(记者张乐克、通讯员李伟、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