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保护区五峰模式雏形初显

发布时间:2021-12-27

自2019年以来,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入加速建设阶段,我县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项目保护方式,建设传习所、传承基地,强化传承人培训,将非遗“六进”活动持续引向深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五峰模式日渐成型。

今年11月1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县通过立法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在此之前,五峰片区还制定了《总体规划五峰片区实施细则》《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近10项。并以武陵山区五峰片区建设部门联席会议为平台,举办文化生态整体性、全域性保护专家讲座。

建设五峰非遗传承展示馆,是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五峰片区枢纽性控制性工程。我县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里茶道工业遗产渔洋关精制茶厂擀茶车间改建为非遗传承展示馆,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突出茶乡底蕴,设置技艺类工作室和非遗特色超市,多媒体多维度呈现五峰非遗保护成果。项目预计2022年5月底完成布展并交付使用。

为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率,我县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机关、企业、学校、乡村、景区。打造了以《我在茶乡等你来》《茶山七仙女》《高山之巅》《古道茶人》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展示大型剧目;在重大节假日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展演;组织南曲、土家族打溜子、星岩坪山歌、土家精细竹编技艺参加各级举办的非遗展演活动,走向全国;制作非遗视频供市民扫码欣赏和非遗特色产品贴标。同时,县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支持县老年大学、渔洋关镇小学、五峰镇南曲社等传承基地展项目传承活动,配送非遗项目传承乐器;支持渔洋关镇文化站举办非遗进社区活动,支持其创建示范性传习所;向天问书院援建包含20台西兰卡普织锦设备在内的青少年体验活动教室;建成仁和坪古树山庄、柴埠溪十碗八扣、渔洋关青岗岭农庄3处非遗特色餐厅,建成汲明土家罐罐茶体验基地,打造罐罐茶品饮南曲等文化产品;建成湖北茶博馆、松树坡、金翔茶业三个非遗特色民俗博物馆。汉阳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点预备名录,先后申报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艺、宜红茶制作技艺为省级非遗项目,200多家茶厂成为绿色惠农经济压舱石,带动近千家贫困户摘帽。

创新方式强化非遗传承人培训力度,探索“1+1”(即一名专家跟踪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模式,坚持委派非遗专家长期跟踪引领提升项目传承水平,探索一个项目一种保护策略:对高雅南曲采取社区传承模式,对土家族打溜子采取校园传承模式,对薅草锣鼓采取骨干基地传承模式,对土家族撒叶儿嗬采取重点村落传承模式。专家跟踪项目,使得传承活动向引领型、研究型、提升型不断跃升。还举办了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班。

把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李凤英工作室被评为五峰精细竹编技艺手工工坊,在柴埠溪景区建成精细竹编技艺工坊。建成栗子坪村、茶园村、楠木桥村3个传统村落,楠木桥村、月山村、红烈村、杨家埫村被纳入文化特色村寨省级培育名单。围绕土家民族服装、石磨吊包豆腐、仁和坪起酥饼、阮氏板桥鸡、土家罐罐茶、五峰葛根粉6个项目开展田野调查和资料采集,瞄准传统技艺,助推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