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古村吊脚楼 白云生处有老家

发布时间:2020-07-24

这棵200多年树龄的茶树,是茶园村的图腾。

  

  7月14日,《三峡地理》采访组一行抵达五峰湾潭最边缘的村寨——茶园古村落。

  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终于歇下了脚步,只有一团团白雾在空中飘逸,时聚时散,忽高忽低,在绿水青山间点缀了几分洁白,与土家吊脚楼木屋一起形成妙曼的水墨画。

  茶园村的偏远,让它远离了岁月的蹉跎,使得茶园村保留了传统土家山寨及吊脚楼的古老模样。

  想要触摸五峰历史的根须,茶园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里的符号与遗存,总在这片大山里讲述着过去的历史:茶园村曾被土司衙署管理长达360多年,能将村史上溯至643年前,山寨中的吊脚楼群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甘于寂寞

  拒绝成为网红景点

  茶园村一组海拔780米,上连恩施鹤峰县、下接宜昌宜都市,是古时骡马古道往来客商必经之地。自2014年起,这里的村子被纳入“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村里292栋传统古村落建筑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对象。

  古村落纳入了保护,让吊脚楼群落保留了原样,留住了土家乡愁,留住了木屋的遗存,复活了吊脚楼的镜头美感。

  大学生村官张郴介绍,随着网络传播速度加快,许多古村落都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而名扬全国,于是很多人也想让茶园村变成网红景点,但是都会被当地叫停,“甘于寂寞”才是它的价值观。在当地负责木楼修复与保护施工的龙西洋坦言,吊脚楼以及古村落的保护也要讲究生态,如今一组的古村落保护进展稳健,青石板铺底、水泥粘连,宽约三尺的复古石板路正在延伸到木楼的每一个角落,“目前长约1公里的石板步行道路将15户土家吊脚楼连成了一个群落与整体,土家山寨的人开始了脚不沾泥地的出行。”

  这里的15户木板屋保存相对完好,吊脚楼的木板和老瓦因阳光与湿气的打磨大多呈黑色,哪怕是新增添的瓦片也黑得发亮,保证了建筑符号的完整统一。

  层叠的梯田,顺着山势错落有致的片片茶园,一栋栋木制的吊脚楼由青石板路串联成片。绿色的是茶园,黑色的是吊脚楼,白色的是缭绕的云雾,与村落背后的山峰相映成趣,无人机升空鸟瞰,就是一幅云雾绕茶园、村落如仙境的美丽画面。

  走近吊脚楼,年过耄耋的龙照汉在木质走廊上凭栏远眺,任由白云抚摸,环顾着四周很是惬意;杨方平木楼前,他的爱人正陪着孙女在堂屋的门内写着作业,场面很是温馨;在张姓村民木楼内,因为下雨无法干农活,3个土家汉子及一个土家女在堂屋正门口酣战着“上大人”花牌,旁边还有4个人观战;杨元清与杨涛的木质吊脚阁楼正在修缮,木匠的刨花撒满地板,一盆柴火正冒着浓烟,烟熏着木屋……

  远离人匆匆、脚步也匆匆的节奏,或许才是土家人想要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充满了悠闲,仿佛与外界忙碌的世界格格不入,村民的生活平淡而闲适,时间在这里的流速似乎变慢了,记者的脚步也不由得放轻,唯恐打破了古村落的宁静。

  头顶云雾、脚踩青石,进出木楼、穿梭茶园,嘴嚼腊肉、细品老烧,在茶园村这个古老的村落,成为了群山中令人向往的“梦里老家”。

  保持特色

  原滋原味风霜不改

  茶园村的土家吊脚楼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冲刷,千年风格建造一直沿袭了下来,时代在变化、木板在更换,模样却在永久传承,292户的木楼至今仍稳稳地矗立在茶园的大山中,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也正是当初建造时巧手木匠们精巧的设计和建筑工艺,才使得这些吊脚楼在百年之后依旧能够得到保存。

  该村一组组长陈吉申介绍,土家吊脚楼之所以被称之为“吊脚”,是因为它独特的建筑方式,木楼的正屋一般建在实地上,而厢房的一边与正房连在一起,厢房的三边皆悬空,靠房柱支撑,四根大木桩一般沿着山坡走向搭建成木架,使厢房与在地面上正屋保持平齐的高度。吊脚木柱上搭上横木,最后镶上木板。这种结构将吊脚楼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放置农具杂物或饲养牲畜等,同时吊脚楼与正房平行的外围则打造木栏杆,用以乘凉、看风景、晾晒衣物等。

  看到3面环绕吊脚楼的木制围栏,让人不由得想起土家未婚男女,在围栏上用双手卷成喇叭状喊话交流、对唱山歌的场景。负责古村落修复的龙西洋介绍,这种吊脚设计是土家族民族的智慧结晶,茶园村处于山地之中,地势不平,难以找到足够大的平地,吊脚楼的特殊构造则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吊脚结构使得厢房高悬地面,在增加使用面积的同时,能够通风干燥、防蛇防虫。

  茶园村地势较高,以前交通不便,石料难以运抵,但是当地背靠山林木材资源丰富,所以吊脚楼的建造大多就地取材。龙西洋说:“我们这里杉树和松树多,但是松木太软了,而且容易长虫,所以我们一般都用杉木,比较结实耐用、尤其是防腐,于是杉木成了土家木楼的主要建材。”

  今年81岁龙照汉的家便是一栋12间房的老吊脚楼,这是他的嗲嗲(爷爷)建的,12间房以典型的巨字型(当地人称“撮箕口”)排列,建筑精雕细琢很是考究,工艺颇为精湛,是土家风格浓郁的古建筑之一。如今龙照汉一家5代、9个人居住在这木楼里,他的儿子龙泽海将堂屋以外的所有房间都铺上了木板地楼,地楼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潮。“土家的木楼除吊脚外,一般只有一层高,既能防风、又能保证冬暖夏凉。”龙照汉感慨万千,“81年了,我从出生开始就住在这栋房子里,从我记事起这座木楼,已经经历了6代人。”

  吊脚楼的上端无一例外都有户外木制走廊,晾晒衣物、粮食和天麻,在走廊上看风景能将三方尽收眼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土家的木板屋建造时并不因陋就简,反而做工精细、雕梁画栋,每一处都体现精致。土家人并非家家户户都有吊脚楼,家境殷实的才有实力建吊脚楼,而在茶园村的吊脚楼还有一个特点,单独居住的并不多,一般是2户以上群居,所以会形成一个又一个吊脚楼群。

  土家山寨

  改变朝向是大禁忌

  五峰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覃远歆介绍,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叫“饶间”,一般用于起居或饮食。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做火炕,后为卧室。所有房间都用木板铺设了地板,叫做地楼,既能防潮,又冬暖夏凉。

  吊脚楼一般有一间正屋和两间厢房,如果正屋与厢房布局不在一条直线上,就叫做双拐吊;一正屋一厢房,正屋与厢房呈九十度角,形成一个“7”字拐,就叫做单拐吊;正屋与厢房布局在同一水平线上,则称为平角吊。

  正房用于招待客人、休息、用餐;而厢房为厨房、火垅、卧房,四周墙体大多为木板,立木为柱,连柱架梁,屋顶用瓦片覆盖。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以前的土司很霸道,说是‘只许买马,不许盖瓦’,所以那个时候都只能用杉树皮盖顶,后来才改为用瓦盖。”

  为什么不能盖瓦呢?盖瓦是大户富家的象征。也有“黄土盖屋、子孙享福”一说,土司不愿意普通人家超越自己,而限制普通村民盖瓦。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并配置木制的栏杆。木制走廊在东、南、西三面环屋,因为多用来晾晒衣物和粮食,也被当地人称之为“晒楼”。富足人家会修起高翘的屋檐,翘角屋顶与亭台楼阁相近,铺设青石台阶,在屋外走廊的杆柱上雕刻“金瓜”雕饰,造成一种空中楼阁的诗画意境。

  杨元清、杨涛居住的亭台式阁楼就是大户的象征。记者到达杨家时,他们正在请木匠对腐烂、虫蛀、破旧的木制部分进行修缮。在修缮的阁楼下用盆燃起了一堆火,这个火燃得是有讲究的,持续的降雨,对木楼来说是一次大考,木楼不怕干、但怕淹,潮湿的天气最容易造成木板腐烂,于是烟熏火燎后的木板可以防潮又防虫。茶园村一带这类吊脚楼比初期的“干栏”式精致了许多,顺其自然地摆脱其原始的粗放性,具有较高层面的建筑格局和审美取向,古建筑专家说这是巴楚文化和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望国贵家的6间木屋,有2间吊脚楼,随着年代久远,木板需要更换,但基本上按照原来的模样进行修缮,棱角分明的台阶石原样保留没有挪动。这些古屋当初的选址、结构都是颇有讲究的,土家人不敢随意改变朝向、结构、房型,怕犯忌讳。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他们的一生都打上了一个高山民族的文化烙痕。安居是乐业的前提,所以吊脚楼的建造在他们眼里格外重要,其中讲究甚多,充满了“仪式感”。

  ●策 划:黄善君

  ●撰 文:黄善君

  ●摄 影:黄善君

  ●实习生:刘浩涵

  ●通讯员:王登府 胡学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