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绿色五峰生“金”记

发布时间:2021-10-28

五峰荣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该县县委书记李伦华(左三)接受颁牌。通讯员 供图

深山村民采收药材。李理 摄

云雾缭绕绿色五峰。陈亮 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通讯员王登府)10月14日,在昆明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活动和“绿水青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论到实践”主题论坛上,五峰荣获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该县县委书记李伦华现场接牌后表示,这块牌子,是五峰十年来坚持生态立县的结果,是全县立足生态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体现。

地处鄂西南边陲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曾属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曾是湖北省深度贫困县,却拥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百溪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国字号生态品牌,森林覆盖率达高81%。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青山绿水迎远客

直到10月下旬,五峰长乐坪镇腰牌村溢彩园农家老板宋德军才稍微清闲。盘点一个夏季的收入:接待游客600多人次,纯收入可达5万元。作为曾经的贫困户,是避暑旅游让宋德军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五峰土家风情吸引各地游客。闫京东 摄

23℃的清凉是长乐坪镇的“畅销产品”, 该镇党委书记谢程程介绍,目前全镇避暑农家乐共有160多家, 避暑季可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

在距长乐坪镇几公里之遥的4A级景区柴埠溪,非遗传承人给大家表演南曲、打溜子、竹编等传统项目,景区精心准备的长龙宴、抬格子、十碗八口等土家美食,引得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展开互动。

而五峰的另一旅游“拳头项目”,位于海拔2200米独岭的五峰国际滑雪场自2018年12月8日开园,主打滑雪避暑特色,吸引游客络绎不绝,每年冬夏两季接待超过8万人次,收入突破1600万元。

春天采茶、夏天避暑、秋天赏叶、冬天滑雪,一年四季各具特色,全域旅游精彩纷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陆业鑫感叹,这一切都离不开五峰优良的生态环境。

五峰滑雪场夜景。 周星亮 摄

近年来,五峰利用民族自治县地方立法独特优势,先后制定颁布《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权重逐年提高到30%,在全国县市中率先开展生态价值量评估,中国环科院定量评估全县生态价值达5000亿元。

在保护生态过程中,五峰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河长制实现常态化,全县整体退出煤炭行业,累计关闭矿山44家,乡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4%,主要河流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8%。

曙光控股集团投资五峰项目在浙江温岭签约。通讯员 供图

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不仅成为五峰的靓丽名片,也孕育出该县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今年8月,五峰与浙江曙光控股集团达成初步投资协议,商定将针对五峰康养综合开发、柴埠溪漂流、星级酒店等项目展开深度合作开发。

“沿海企业的助力,将为五峰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李伦华表示,五峰将全面学习浙江“龙头景区带动+城镇全域辐射”模式,以龙头景区为引擎,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唤醒并放大生态资源禀赋,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名片,为乡村振兴集聚更强内力。

绿满山乡地生金

10月24日,茶乡五峰碧空万里、湛蓝如洗。在壶瓶山麓的苏家河村,34岁的周家红正忙着招呼慕名购蜜的客人:引到接待室落座,斟上一杯蜂糖茶。

“真甜!”客人称赞连连,周家红笑容满面。可不,短短三四年,周家红人比蜂勤,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0多社员通过养蜂脱贫致富,生活甜如蜜。

林药蜂立体产业模式。周家红 摄

别看蜜蜂小,可有大文章。仁和坪镇曾经的贫困户张辅华算过账:养猪回本得好几年,而养蜂一年回本还赚了几万块。目前,五峰全县已发展蜂农8400多户,蜂群10万群,蜂蜜产量30.86万公斤,综合产值1亿元以上。

而在五峰的山乡村落,也由此兴起来一个热词——“林药蜂”。走进长乐坪镇桥坪村,便可以一窥“林药蜂”的端倪和魔力。

农民家门口的蜂箱。杨威 摄

桥坪村曾因煤“富甲一方”,但也因煤“伤痕累累”。随着五峰将生态立县摆上第一发展定位,几经周折,村内煤矿全部关停,煤窑彻底取缔。

“以前是靠山吃山,现在不光要靠山,还得养山。”2016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五峰高山林业合作社”和“五峰祥泰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成规模地种植木本、草本中药材,然后借助中药材蜜源植物就近养蜂,发展起“林药蜂”立体生态产业。

村党支部书记邓锋以前在煤矿上班,发展“林药蜂”后迅速成长为产业大户,如今还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表示,“林药蜂”模式让村民短期得药、得蜜,长期得林,形成生态红利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模式。“以前是坐吃山空心没底,现在是绿满山乡地生金,最大的变化是环境变美了。”邓锋欣慰地说。

村民们将中药材“五倍子”送出销售。李理 摄

邓锋牵头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由8位村民组成,目前年产值将近200万元。合作社带头摸索出来的品种、技术,都与村民分享,带动全村发展“林药蜂”超过4000亩,亩收益过万。以前的“煤矿村”正成长为“全县中药材第一村”。

桥坪村的转型发展只是五峰生态产业迸发活力的一个缩影。如今该县拥有茶园22万亩,中药材35万亩,是中国现代中蜂产业示范引领县。五峰蜜蜂养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的减贫模式,还被选入“110个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以绿为底,产业生金。李伦华介绍,五峰将持续放大山地农业优势,做大做强茶叶、中药材、中蜂“一茶两中”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22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中蜂稳定在15万群、产量达到150万斤,以特色经济构筑起老百姓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