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星】王娟:孝老爱亲的外地媳妇

发布时间:2019-06-28

        1000多公里的距离,5000多个日夜的守护,14年的爱心坚守。没名传佳话,掌声配证书,孝老爱亲的好家风在这里得到传承。今天,我们为您讲述新时代文明实践之星湾潭镇龙桥村好媳妇王娟孝老爱亲的故事。

       5月30日,湾潭镇龙桥村王娟领回了县妇联颁发的“五峰最美家庭”提名奖的荣誉证书,幸福的笑容绽放在脸上,爽朗的笑声洋溢在农家小院。

       大红的证书是对她14年来孝老爱亲的高度赞扬,更是这一家老小幸福美满生活的见证。

       “妈喜欢吃金包银,我要多打点苞谷面……”“天气热了,我要给奶奶和妈把薄衣服找出来……”操着一口带湾潭口音的普通话,一口一个“妈”说着的王娟,从她忙活一家老小吃穿的麻利劲儿,还以为是这家的女儿。其实,她是来自陕西宝鸡岐山县的外地媳妇。在村里,人人称赞。

       当初,王娟在新疆打工时认识了龙桥村的万开友,缘分让原本相距1000多公里的两个人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新婚没多久,公公因病过世,婆婆万宏顺因伤心过度偏瘫住院,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没有经济来源,怎么维持家庭开销?家中老小没人照顾怎么行?夫妻俩决定,万开友继续外出务工,王娟在家照顾老小,一转眼就是14年。

       陕西和五峰远隔千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陕西人吃面食,这里的主食是苞谷、洋芋、米饭;王娟从小习惯吃素,湾潭人最常吃的却是腊蹄子;长辈们说的是本地方言,她一句也听不懂……村里人纷纷议论:这个媳妇么得(什么)都不一样,在这里待不待得住。

       最大的困难还是做农活,平原地带都是机械化操作,山区却是纯手工劳作。别说锄头、薅锄,她连背篓都没见过。第一次背背篓装了40多斤苞谷,没走几步重心不稳就摔了个“倒栽葱”。头一次使用其它农用工具,别扭的姿势没少被人笑话。

       王娟也不恼,把玩笑话当成了扎根在此的动力。她学会了挑粪施肥,学会了锄草修枝摘金银花,学会了种烟采摘打捆……

       王娟说,自己就像一个学徒,婆婆身体不好,年迈的奶奶成了她的师傅,哪里需要挖开,哪里需要盖膜,行间距是多少,她都牢记于心,这样一段学徒生涯在龙桥村传为佳话。如今,王娟一个人种了5亩辣椒,2亩苞谷,还挤出时间打零工。日子过的紧巴巴却很有盼头,“我们家是贫困户,孩子爸爸打工辛苦,我尽可能多做点,帮他分担点。”

       刚来龙桥村,王娟连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婆婆洗澡穿衣走路都需要王娟帮衬,还要操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万开友担心王娟处不来,每逢节假日就回家帮忙,看着母亲脸上日渐红润,奶奶拉着她直夸孙媳妇好,他对王娟满是感激。王娟说:“你放心,既然嫁给了你,家里我都会照顾好,你只管去忙你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辛苦。为了更好地照顾长辈,王娟把女儿送去寄读。每天六点起床,割猪草,给婆婆洗漱穿衣,扶她上厕所、做饭、洗衣、种田,每天如此,周而复始。

       从嫁入这个家,每周都帮婆婆洗澡,近两年,婆婆手脚越发不灵便,王娟更是餐餐亲自喂。尽管有时候也会遇到烦心事,但她从不在婆婆面前表现出来,总是想尽办法哄老人开心。有次她从田里回来,看到婆婆摔倒在门边,奶奶扶不起来在旁边干着急。王娟赶快叫上亲戚把婆婆送去卫生院,如今提起这件事还后怕,如果晚一分钟回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提起儿媳,婆婆总是连连竖起大拇指:“上哪儿都找不到这样的好媳妇!”左邻右舍都说:“婆婆只听她的话!”

       “久病床前无孝子”,王娟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句话,她用无怨无悔的悉心照顾,真情演绎了至纯至孝的动人情节。

       奶奶看着王娟忙里忙外,每天也帮她做点家务减轻重担。女儿是家里的“开心果”,小小年纪就懂得体谅妈妈的辛苦,周五放学回家后总是抢着帮忙做家务。

       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她满载着孝心、爱心,一路负重前行。

       为好儿媳王娟点赞!

 

图文丨县委文明办 湾潭镇人民政府

整编丨李智华

编审|王腾 彭畅

终审|王登府

五峰融媒体责任编辑:陈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