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李凤英

发布时间:2018-09-05

  李凤英,女,56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三房坪村村民,1997年,李凤英从县木材厂下岗,下岗后的她开过餐馆、打过零工,先后尝试了多个行当。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凤英开始四处拜师,学习竹编,并用13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下岗女工到省级“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的华丽转身,其研发的竹编分丝工具先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其作品斩获宜昌市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突遭下岗自强不息勇创业
 

  李凤英获得“感动渔洋”创业致富星级人物

  今年56岁的李凤英本是一名下岗女工。1997年,李凤英从县木材厂下岗,下岗后的她开过餐馆、打过零工,先后尝试了多个行当。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凤英在菜市场买菜时,看见一老人叫卖“竹编茶具”,精美的竹编一下子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当即将“竹编茶具”买下,回家仔细琢磨。自家的祖辈们都是当地有名的篾匠,自己何不也学竹编?打定主意的李凤英,开始四处拜师,学习篾匠手艺。

  经过几年的学习,李凤英掌握了竹编的各种手法,并尝试着自己做竹画。第一幅作品是“福禄寿喜”,她潜心制作了足足一个月,满怀期待能卖个好价钱。

  不怕挫折精益求精勇创新

  
竹编画“兰亭序共用6646根竹丝制成

  信心满满的李凤英将作品拿到艺术品店销售,可艺术品店的老板们普遍认为她的作品过于粗糙简单,不值钱,直接退了回来。

  无情的现实给李凤英泼了一瓢冷水,巨大的反差让她陷入了思索。

  通过大量对比,她发现市场上出售的高档竹编采用的是竹丝,做工精良,要想提高作品价值,必须改良工艺、提高精度。

  在对各种画作进行分析研究、精确计算和反复试验之后,她发现如果将1厘米篾条分成24根竹丝,就可以编出竹画的细节,但传统工具无法实现分丝,制作新的分篾工具就成了首要难题。她开始尝试将缝衣针按照1厘米的宽度排成一排,做成排针,由于排针不牢固、易挪位,分出来的丝粗细不均,多次的实验都宣告失败。一次她看见邻居在刷树脂漆,她灵机一动,何不用树脂漆试试?

  于是,她把针整齐地摆在一起,在排针两边分别滴上树脂漆,再将针的正反两面分别涂上树脂漆,进行固定和反复加固,分丝工具制作一下子大功告成。

  如今,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摸索与试验,她将竹编工艺,探索出包括竹质选材、分层、蒸煮、定型、防蛀、着色、拉丝、选题、排版、编织成品总计20多道工序,还发明了竹画专用工具和独特编织工艺,并获2项国家专利。

  凤凰涅槃不忘初心领扶贫
 

  竹编画“清平乐”,共用4186根竹丝花费一年时间制成,黑色竹丝永不退色。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李凤英终于闯出一番天地,创造的竹编画逐渐声名鹊起,其精心制作的两幅《隐形罗汉图》,一幅在新加坡以16万元售出,另外一幅也被省博物馆收藏。李凤英先后被评为省级“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最佳土家达人”等。在今年的第二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暨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选中,李凤英创作的《隐形观音》成功入围,该作品长50厘米,宽35厘米,由5858根竹丝制作而成,仅重10克,展现了李凤英精湛的技艺,成为全省唯一入围山花奖的工艺作品。

  “这个拐角处要多注意细节的处理,选材和手法都要特别过细才行。”11月7日,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三房坪村1组,李凤英正指导贫困户尹开贵编制竹编画“红心向党”。

  在李凤英的带动下,牛庄乡贫困户黄兴林、残疾人罗培双、孤寡老人尹开贵等多名困难群众先后学起了竹编,并通过竹编画开拓出创业新门路。与此同时,李凤英遍访五峰竹编艺人,将全县98名篾匠联合起来,形成12个竹编小组,并注册成立五峰印象竹艺有限公司,带动民间工艺抱团发展。

  评论

  下岗女工到民间工艺传承人的华丽转身

  李凤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人,43岁下岗,人到中年突遇坎坷,不畏艰难多方尝试,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勇敢端起篾编衣钵,用13年的时间,在市场的洪流下不断冲锋陷阵,打磨工艺、精益求精,巧手慧心闯出一番天地,将土家竹编工艺上升为国家专利,展示竹编无穷魅力;将竹编画带出山外登上国际舞台,传承绚烂土家文化;将自己的创业梦想化作现实,实现了一个下岗女工到省级“大师级民间工艺传承人”的华丽转身。